尼古拉 ‧ 德斯塔爾 Nicolas de Staël

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尼古拉 ‧ 德斯塔爾 Nicolas de Staël
尼古拉 ‧ 德斯塔爾,海鷗 (局部)1955

在這些圖片中,你是否已見過其中幾張?有哪些是你喜歡的?這是畫家尼古拉.德斯塔爾(Nicolas de Staël,1914-1955)的作品。或許你已認識這位畫家,或許你還不認識。在通常的情況下,我想我們應該是先被某件作品吸引,接著會想進一步探究它的作者是誰,然後就會對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不會只停留在單純的喜好。當然,若是已知道作品的作者是誰,這也可能會影響我們對其作品的好惡評價。

 

 

 

有時,我喜歡這樣不帶任何知識的去看一件作品,喜歡或討厭,純粹就是一種直覺的感受。去年,當我剛看到在巴黎現代美術館舉辦的尼古拉.德斯塔爾 回顧展的文宣(Nicolas de Staël,15/09/2023-21/01/2024 ),便深為其廣告圖片所吸引(下圖):強烈的色彩,簡單的線條交織成數個幾何面並勾勒出景深的效果,畫面的正中央有幾個垂直色塊的堆疊暗示這是一個聚落。或許是畫中的紫色和鮮明強烈的暖色調塗抹,我想到了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薰衣草鄉村,雖然這其實是畫家所繪的西西里景色,但南歐地中海沿岸的耀眼光線和炙熱天氣我的確感受到了──我後來讀到畫家曾說過的一段話:「我們不畫眼所見,而是畫心被觸碰的數千次顫動。」(註1)

 

 

抽象與具象之爭

Agrigente (阿古里真托古城), Ménerbes 1954, 私人收藏, 此次展覽的廣告文宣畫作 © cross-the-world.com

 

前面提及的這幅描繪西西里島阿格里真托古城(Agrigente)的景色,雖是抽象卻又有形象的指涉,並有新形式的繪畫語言,但仍保持古典的平衡和諧感。這是尼古拉.德斯塔爾作於1954年的作品,就在他去世之前的一年。此時的德斯塔爾選擇用比較具象的手法表現他的主題。事實上,德斯塔爾當時所處的時空,即法國二戰後到1950年代之間,藝術界有著「抽象」(abstraction)和具象(figuration)的爭論,最後是由抽象表現勝出。儘管如此,德斯塔爾仍選擇走自己的路,不避諱走往具像的表現。今天在談論德斯塔爾的創作,通常會特別指出其作品中的二元性,是抽象?抑或具象?然而德斯塔爾不喜歡被標籤化,當有人認為他的作品是抽象表現時,他說「不具象的(藝術)趨勢不存在」(註2)。然而他也曾說過:「我不是將抽象畫和具象畫兩者對立。一幅畫必須同時是抽象且具象。就(空間的結構)面而言,是抽象,就空間的再現而言,是具象。」(註3)他不像當時的大部分畫家,將抽象與具象截然二分,如他自己所言,創作時「不先選擇哪個美學觀點」(sans esthétique a priori)。「在當時的法國,就只有德斯塔爾能夠游刃有餘地遊走在抽象和具象之間,彼此互不抵觸」,巴黎現代美術館館長(Fabrice Hergott)在尼古拉.德斯達爾回顧展(15/09/2023-21/01/2024)的展覽目錄前言如此寫到。

 

我的眼光被現代藝術吸引只是近些年來的事,除了是因為想學習不同的繪畫表現方式,另一個原因大概就是我常思考如何佈置家中空白的牆,這才發現現代藝術作品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然而,我對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史知識很貧瘠,年輕時就是無法喜歡上它,除了形式上的表現因素外,現在我也了解,當時另一個阻礙我去認識它的原因在於:它的難以定義,難以被框架。當藝術和書寫的話語權在十九世紀後半開始被釋放,這個世界就以多軌道、多方向和多樣形式被呈現,這讓我感到混亂、失序,難以找到定位

 

 

積極探尋新的藝術表現

二十世紀初的法國巴黎是個藝術人文薈萃的都市,藝術表現從學院的評價標準和市場獨占解放出來,藝術家們無不嘗試各種新的表現手法,尋找屬於個人呈現藝術的方式。這次的展覽主旨之一,即在於向觀者展示一個不斷實驗、不停作畫的藝術家。展覽的觀看動線,是按著年代先後,將德斯塔爾的作品呈現,觀者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畫家的摸索和實驗過程,並感受到畫家不想重複、不想被框架,而力求更新其繪畫語言的慾望。在他生命主要的十五年創作期間(若以二戰期間他所加入的外籍軍團在1940年解散作為他主要藝術生涯的開始),他共畫了約1100幅作品。就我個人的觀展經驗,我的確感受到了策展者想傳達的「不停作畫」的尼古拉.德斯塔爾。不過,或許我的感受畢竟受到配合展覽而拍攝的尼古拉.德斯塔爾記錄片的影響。在觀展前,我並不認識德斯塔爾,於是在法國的Arte頻道先看了關於尼古拉.德斯塔爾的記錄片:尼古拉.德斯塔爾,緊急迫切的畫Nicolas de Staël, la peinture à vif),此一記錄片也同時在展覽現場播放。

 

 

 

 

Composition,Nice,1942, 紙上粉彩,私人收藏 © cross-the-world.com
Tête (頭),Paris, 1944, 紙上炭筆。Musée des Beaux-Arts de Dijon。圖片取自博物館網站。
Composition, Paris, 1946, 私人收藏 © cross-the-world.com
Composition(Les Mouettes), Paris, 1947, 紙上水墨, Musée des Beaux-Arts de Dijon © cross-the-world.com
Histoire naturelle (自然史),Paris 1948, Collection Henie Onstad © cross-the-world.com
Eau-de-vie (白蘭地 /生命之水), Paris 1948, Galerie Jeanne Bucher Jaeger, Paris-Lisbonne © cross-the-world.com
De la danse (舞), Paris 1946-47, Centre Pompidou 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Centre de création industrielle © cross-the-world.com
Oiseau noir (黑鳥), Paris 1950, Musée des Beaux-Arts de Dijon © cross-the-world.com
Composition, Paris 1950, Tate, London © cross-the-world.com
Grande composition bleue (大藍色構圖), Paris 1950-51, 私人收藏 © cross-the-world.com

 

記錄片:尼古拉.德斯塔爾,緊急迫切的畫 Nicolas de Staël, la peinture à vif

影片記錄尼古拉 .德斯塔爾的生平:在俄國出生,1917年因為俄國革命與家人被迫流亡他國,8歲成為孤兒被領養;接著敘述他的成長學習過程、 旅行、愛上已婚藝術家女子珍妮 .吉優Jeannine Guillou),女子為愛與他私奔並且成為他生命中的重要伴侶與支持、在經濟窘迫的環境中創作、成為父親、伴侶去世、緊接著與家庭教師法蘭絲瓦.夏普冬Françoise Chapouton)結婚、再度成為父親、職業生涯在紐約起飛、作畫再作畫… 往義大利和法國南部旅行並愛上一名已婚女子珍.波菊Jeanne Polge),最後從畫室露台縱身一躍結束四十一年的人生歲月。他的藝術職業生涯正開始享譽國際之際,卻又突然地劃上休止符,更讓後人對他的藝術家身份加添上悲劇性的傳奇色彩。這部影片配上節奏急促的音樂和冷淡直敘的口吻旁白,讓我也陷在陰鬱的思緒中來認識這位畫家。看完這部影片後,我對尼古拉.德斯塔爾的第一印象:他應該活得很累,應該是一個永遠對自己不滿意的完美主義者。

 

尼古拉 ‧ 德斯塔爾、珍妮 ‧ 吉優和他們的女兒安。(Anne, Jeannie et Nicolas, 1944)圖片來源請點擊照片。
Nicolas de Staël, Portrait de Jeannine, Huile sur toile, Nice, 1941 © cross-the-world.com
尼古拉 ‧ 德斯塔爾和法蘭絲瓦 ‧ 夏普冬。圖片來源請點擊照片。
尼古拉 ‧ 德斯塔爾和珍 ‧ 波菊。圖片來源同左。

 

1950年後偏向具象表現

沿著觀展動線,當我進入標誌1951年的碎片時期(Fragmentation 1951),相較前面展覽所陳列的作品,這個展覽空間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視覺感受。在這之前的作品,我似乎看到一個急切尋找屬於個人風格但仍躊躇不定的畫家;而且不可否認,當時的抽象潮流也深刻影響他。1951年的碎片風格,具有馬賽克鑲篏畫的裝飾趣味,他的作品也比之前更具有形象的直接指涉。這些看來像是抽象畫的色塊安排和顏色選擇,可以是表現城市、花、屋頂或是蘋果。德斯塔爾曾在寫給他的詩人朋友何內.夏爾(René Char)的信中提到:他對直接表現的懷舊思念,那是一種兒時對畫天空和畫秋天樹葉的熱情(註4)。

 

白色城市 (La ville blanche) , Paris, 1951, Musée des Beaux-Arts de Dijon ©cross-the-world.com
屋頂(Les toits), Paris, 1951, 私人收藏 © cross-the-world.com
三個灰色蘋果(Trois pommes en gris), Paris,1952, 私人收藏 © cross-the-world.com
白底構圖(Composition fond blanc), Paris 1951, 私人收藏 © cross-the-world.com
灰色的花 (Fleurs grises), Paris 1952, 私人收藏 ©cross-the-world.com
花 (Fleurs), Paris 1952, 私人收藏 © cross-the-world.com

 

動態表演的題材

德斯塔爾繪畫的主題多是來自風景和靜物,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有一類主題比較特別,那是有關再現「動態」的「表演」。在1952-1953年間,德斯塔爾畫了幾幅巨大尺寸(2m x 3.5m)的作品:王子公園體育場Parc des Princes)、畫室瓶子芭蕾舞) (Bouteilles dans l’atelier/ Ballet)和交響樂團L’Orchestre)。王子公園體育場的主題是法國對抗瑞典的足球賽事,那是歷史上法國的第一場夜間賽事:黑夜的強光照明、運動員的奔跑衝撞、激動的吶喊聲再再刺激德斯塔爾的感官。在看完賽事後的當天及接下來的日子,德斯塔爾很熱切地畫下20多幅充滿速度、動力與具象的小型畫作「足球員」。這些受著內心驅動而畫下的觀賽後記錄,接著成為一件不朽的巨幅畫作:王子公園體育場;這件大型作品在藝術史上標誌著德斯塔爾藝術表現最為成熟的時刻。他延續之前碎片色塊的作法,用不同的顏色選擇和組織安排創造空間感;這件作品,像是對之前一系列的小型速寫畫作進行抽象化:畫中的速度衝撞像似在瞬間被凝結,原先較為具象的運動員在此成為更抽象的幾何形狀,以暗示性的色塊呈現。 這些作品在當時的法國並沒有為德斯塔爾帶來好評,反而被抽象派陣營視為背叛,認為德斯塔爾放棄抽象,選擇重返具象然而,王子公園體育場已引起當時因躲避納粹迫害移居到美國的法國知名藝術交易商保羅.羅森伯格(Paul Rosenberg)的高度注意,他並從此為德斯塔爾打進美國的藝術市場,成為深受美國收藏家喜愛的藝術家。這件作品很少公開展出,在2019年第一次出售拍賣,以2千萬歐元(約台幣6億8千8百萬)由一位歐洲私人收藏家購得(註5)。

 

 

Parc des Princes (王子公園體育場), Paris 1952, 私人收藏 © cross-the-world.com
Bouteilles dans l'atelier/ Ballet (畫室瓶子/ 芭蕾舞), Paris 1953, 私人收藏 © cross-the-world.com
L'Orchestre (交響樂團), Paris 1953, Centre Pompidou 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 Centre de création industrielle, Paris © cross-the-world.com

 

女性身體題材

在這些關於德斯塔爾所參觀的「表演」主題中,優雅的印度諸國Les Indes galantes)(註6)是其作品中少見關於女性身體(裸體)的描繪。事實上,在這之後,德斯塔爾也的確開始了一系列女性裸體的描繪和創作。在這眾多的作品中,珍.波菊(Jeanne Polge)是德斯塔爾的重要模特兒。1953年德斯塔爾聽了詩人朋友何內.夏爾的建議帶著家人移居到法國南部小村莊,並在那裡瘋狂地愛上了何內.夏爾的朋友的女兒珍.波菊,一位有兩個孩子的已婚年輕媽媽。這次展出的油畫作品例如:坐著的女人Femme assise)和斜躺的藍色女體Nu couché bleu)即是以她為模特兒的畫作。1953年在法國南部的這一時期,以女性身體為主題的畫作,還有德斯塔爾為他當時十一歲的女兒安‧德斯塔爾所做的側面肖像畫。

 

Les Indes galantes (優雅的印度諸國), Paris 1953, 私人收藏 © cross-the-world.com
Femme assise (坐著的女人), Ménerbes 1953, 私人收藏 © cross-the-world.com
Nu couché bleu (斜躺的藍色女體), Antibes 1955, 私人收藏 © cross-the-world.com
Portrait d'Anne (安的肖像), Lagnes 1953, Musée Unterlinden, Colmar, ©cross-the-world.com

 

畫風改變:輕盈流暢

移居法國南部後,德斯塔爾繼續帶著家人和珍.波菊以及何內.夏爾的另一位女性朋友一路南下到義大利西西里島旅行;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阿格里真托古城就是畫在這個旅行之後。我們可以在德斯塔爾這一系列的西西里風景畫和接下來的其它作品中看到其繪畫方式的改變:從原來多個色塊的組織安排,漸漸變成幾個基本區塊的構圖方式;在顏料的施用上,從原先用畫刀或抹刀帶出有體積感的厚層顏料塗抹效果,到最後使用棉花或紗布將顏料塗抹於畫布製造出流暢透明的感覺……但,這已接近德斯塔爾生命的尾聲了。如此風格的改變,或許是德斯塔爾在探索追求新的美學形式的表現手法,然而也有可能是為了準備參加展覽的迫切性和越來越多的收藏家購買需求而加快作畫速度 (註7)。

 

在展場最後的幾幅作品中,我特別注意到廣口瓶 (Le bocal) 一作中的粉紅色施用,用「美麗」來形容似乎有點平凡,但就是幾個深淺相近的粉紅色調相疊,在透過新作畫方式而表現出的輕巧透明玻璃瓶裡閃閃發亮吸引人目光。或許因為在幾近黑色的平塗背景之前,瓶子的輕薄透明和其中的粉紅色內容物才更被突顯強調。就像在另一幅畫作:沙拉盆Le Saladier),在黑色背景前面和半透明的白色沙拉碗裡,簡單筆觸刷上的青綠沙拉葉完美地表現出沙拉的輕脆冰涼感覺。

 

Coin d'atelier fond bleu (藍底的畫室一隅), Antibes 1955, Centre Pompidou 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 Centre de création industrielle, Paris © cross-the-world.com
La bouteille noire, Antibes 1955, 私人收藏 ©cross-the-world.com
l'Étagère (置物架), Antibes 1955, Museum Ludwig, Cologne © cross-the-world.com
Le Bocal (廣口瓶), Antibes 1955, 私人收藏 © cross-the-world.com
Le saladier (沙拉盆), Antibes 1954, 私人收藏 © cross-the-world.com

 

尾聲

接近展覽末了的這些作品,德斯達爾的繪畫已不是抽象表現,主題多圍繞在畫室內的工具或擺設,雖然過去德斯塔爾也常畫靜物畫,但對我而言,作這些畫似乎只是因為這是他畫室中隨手可取得的主題,讓他當下得以專注在這微世界裡。當時,德斯塔爾為了想更靠近他所愛戀的珍.波菊,於是特別搬到安堤布市(Antibes),然而他所愛的女子卻越來越刻意地疏遠他,可以想見其心中必有極度的失望和落寞。我注視著那幅描繪插在畫筒的畫筆:畫家平時工作的器具,隨意地擺著,沒有任何刻意安排,在畫室的強光下,畫家定睛在這平凡簡單的物件,然而他的思緒卻或許在它方,只是隨意地用筆記錄眼前的世界,就像我們有時會無意地隨手塗鴨。

 

Nature morte au pot et pinceaux (罐子和畫筆), Antibes 1955 © cross-the-world.com

 

德斯塔爾是為了得不到他心愛的女人而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嗎?展覽的呈現和文字避開強調這樣的因果關係,或許也是為了讓觀者能更關注在畫家的作品本身而不是用畫家的傳奇故事來觀看他的作品。一個人的自殺因素是多方面的,誠如安.德斯塔爾(Anne de Staël,德斯塔爾和珍妮.吉優的女兒)所言:德斯塔爾借助於珍.波菊,替他開啟這道走上死亡的門(註8)。

 

德斯塔爾的回顧展以及記錄片德斯塔爾,緊急迫切的畫Nicolas de Staël, la peinture à vif)都回應著安.德斯塔爾對他父親的看法:德斯塔爾活在一種對藝術追求的「召喚」裡,然而他活在一個非常緊迫的時間中,於是他有一種必須用心用力且持續不斷創作的急切性。這裡,我們似乎回到宗教性的命定論,德斯塔爾為那形而上的召喚而活,在有限的命定年歲中,他為藝術燃燒殆盡自己的熱情和生命。於是,認識德斯塔爾,我們依然無法擺脫他的悲劇性神話面向。 德斯塔爾在結束自己生命前,留下一封寫給他的藝術交易商傑克.杜布(Jacques Dubourg )的信,其中寫到:「我沒有力氣完成好我的作品了。」(註9)

 

後記

這次的德斯塔爾回顧展共展出200件作品、130幅畫、70件的草稿、素描及版畫。展覽號稱眾多作品是史上第一次公開展出,其中,出展的四分之一作品更是第一次在法國展出,另有四分之一的作品,則是多年後才再次公開出展。由於德斯塔爾的作品多是因為個別收藏家的喜愛而被收藏,策展者根據尼古拉.德斯塔爾委員會(Comité Nicolas de Stael )長久以來對德斯塔爾作品的資料登錄親自拜訪位於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和選取作品。這次展出的作品,共計來自65個私人收藏以及15間博物館典藏。

 

註釋

(註1)原文:On ne peint pas ce que l’on voit, on peint à mille vibrations le coup reçu. (引自展覽官網新聞稿)

 

(註2)原文:les tendances non figuratives n’existent pas. (引自展覽官網新聞稿)

 

(註3)原文:Je n’oppose pas la peinture abstraite à la peinture figurative. Une peinture devrait être à la fois abstraite et figurative. Abstraite en tant que mur, figurative en tant que représentation d’un espace. (記於1952,引自 “Ce que vous ne saviez (peut-etre) de Staël”, dans les BeauxArts.)

 

(註4)原文:Tu m’as fait retrouver la passion que j’avais, enfant, pour les grands ciels, les feuilles en automne et toute la nostalgie d’un langage direct. (引自展覽官網新聞稿)

 

(註5)參見Virginie Grolleau, “Enchères record pour le “Parc des Princes” de Nicolas de Staël”, 18/10/2019,  dans Challenges.

 

(註6)優雅的印度諸國 (Les Indes galantes),法國巴洛克時斯作曲家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所做的(芭蕾)歌劇。

 

(註7)參見展覽官網新聞稿,頁14。

 

(註8)參見安‧德斯達爾面談節錄。(Extrait de l’entretien avec Anne de Staël )

 

(註9)原文:Je n’ai pas la force de parachever mes tableaux.(引自展覽官網新聞稿)

參考資料

  1. 展覽官網新聞稿:dp_nicolas_de_stael_mam_22092023.pdf (paris.fr) 
  2. 記錄片:NICOLAS DE STAËL, LA PEINTURE À VIF. Documentaire de François Lévy-Kuentz, co-écrit avec Stéphane Lambert & Stephan Lévy-Kuentz
  3. 「安‧德斯達爾訪談」的節錄,Extrait de l’Entretien avec Anne de Staël,取自展覽目錄。
  4. France Culture廣播節目討論:Des peintures jamais montrées de Nicolas de Staël s’exposent à Paris.
  5. Jérôme Coignard, “Nicolas de Staël, Parc des Princes : le plus célèbre match de football de l’histoire de la peinture, 24/07/2023, dans Connaissance des arts.

Leave a Reply